作者: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次语文教材对篇目的选择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选文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相对共识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以前各个版本优秀的、好的经验也应尽量吸收进来。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克服随意性。还要编得好用,接地气,能够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能够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起到纠偏的作用。
这套教材不光是选文的问题,在结构、体例诸多方面也努力做到有革新、有改进。
我理解,起码有四点改进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来编排。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这次加进去一个语文素养双线安排,这样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栏目也增加了很多。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探究的单元,不光是学习一些课文,精读精讲,还有一些活动,要改进双线结构,这跟以前的教材有所区分。
二是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汉语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这次新教材,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理念,就是说汉语拼音只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它就是个工具,认知的工具。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学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大增,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另外,小学里面还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初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初中还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然后再加上课外阅读,这叫“三位一体”。总之,让学生多读书,某种意义上,新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四是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标的提示,还有一线的教学经验,教材编写梳理出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习、要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环节,然后按照梯度,把它镶嵌安排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教学中。这个问题也是考虑到现在语文教学这几年都强调随文学习,知识性的学习有些弱化。当然,这个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追求系统,也不是追求死记硬背,是方便一线老师把握干货,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东西想办法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