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给文化产业带来深刻变化和巨大挑战。在随时随地都能高效生成平面和视听作品的时代,文化艺术的边界该如何界定?文化艺术该如何坚守优秀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继续发挥凝结心灵和沟通世界的积极作用?
3月27日晚,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举行题为“在人工智能时代 文化如何守正创新?”的文化圆桌会议,邀请19位来自国内外著名政治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艺术,从不同视角探索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路径。
会议由博鳌亚洲论坛女性和文化论坛主席、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主持并作总结发言。侣海林说,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应当拒绝,也拒绝不了。科技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颠覆和淘汰一些行业与技能的同时,也催生出更多的进步空间。人工智能由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数据储存能力,有助于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新的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教育方式,身处其中的人若不改变,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同时,侣海林强调,尽管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超乎预期、冲击巨大,但需谨记的是,文化本身是代代传承后的历史积累,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食粮,其承载的形式可以推陈出新,但其触及心灵、教化感召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经久不息的。她勉励在座嘉宾秉承使命感,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创作更优秀的文化作品,为文化守正创新作出贡献。
鸠山由纪夫:警惕人工智能时代的虚假信息和信息茧房问题
日本前首相、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鸠山由纪夫表示,AI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进而丰富我们的文化,中日两国拥有相同汉字文化,如果中日两国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行动起来,将对双方大有裨益。
鸠山由纪夫对人工智能带来信息真实性问题表示担忧。他说,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我们日常所获得的信息中也存在虚假和误解,但在此之前,人的大脑还有感官完全有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我们不可能对潜伏在网络空间中所有海量信息逐一进行事实核查。如果我们只使用自己喜欢的媒体和软件,反复接触那些让自己感到舒适的虚假信息,久而久之会将其视作真理。他表示,绝不能允许利用虚假信息操纵文化。必须在诸多国家广泛参与下制定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道德准则和技术标准。
雅尼克·琳姿:运用沉浸式技术 具象化藏品 传递更多信息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雅尼克·琳姿在发言中表示,如今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通过展柜上的标签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物了,需要通过沉浸式的技术将现代技术与艺术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互动式体验,去输出数据流,这也给我们将馆藏内容具象化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琳姿还介绍了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相关的AI艺术展览信息,利用AI技术手段来推动中法两国文化符号的连接、让两个文明形成更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不同文明元素、还能传递出融合与对话的信息。
迪丽娜尔·阿布拉:文化艺术需守住特点 运用技术增加活力与内涵
中国文联、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为我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带来新的挑战。包括新疆舞蹈在内的文化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守正创新的挑战。她认为,新疆舞蹈的魅力在于民族特点的独特性,在保持其独有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活力和内涵,能推动新疆文化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发言结束后,迪丽娜尔·阿布拉现场起舞,为圆桌嘉宾生动地展现了新疆舞蹈的独特魅力。
李德仁: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有助于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在发言中表示,我们应当拥抱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把文化遗产拓展到数字空间,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助于文物保护、研究与挖掘,数字技术能帮助获得最真实的还原图像。人工智能数字原生技术也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中,与数字孪生技术交相辉映、共同弘扬正能量、传统文化与优秀价值观。
李敬泽:艺术根源人与人的连接 AI无法取代人类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发言中表示,AI时代的来临让所有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由发展的可能,同时并不会推翻人类生活的基本逻辑。人类需要艺术,是因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音乐也好,电影也好,诗歌也好,完全是基于人和人要建立关联的需要。如果出现一种很高级的技术,使得人可以不和其他人发生关系了,那这个技术就丧失了价值。“在建立人与人关联的艺术领域,人类有着任何机器都不具备的巨大优势。”李敬泽说,“有限的肉身要比无限的机器厉害的多,因为它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
李梅:运用创新技术 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复兴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在发言中表示,新时代审美标准与观赏习惯的变化正在冲击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守正创新,一方面守的是民族的根脉和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主动拥抱时代与技术变革,寻求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她介绍,自己所在机构与高校展开合作摸索创新,比如说尝试运用VR技术让戏迷能够与自己喜爱的“名角”同台表演、建设秦腔元宇宙剧场、拍摄第一部秦腔VR电影等。
李双辉:把握守正与创新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致公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工作。然而推动文化创新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保持文化独特性和民族性,必须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倡议和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工作。
刘常青: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黄海学院院长刘常青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正创新这个话题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与发展,更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连。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定位和使命,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新时代下文化教育怎么守正创新?一是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二是加强文化教育与科技融合,三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四是加强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马未都:让文物“活”起来 让年轻人爱上博物馆
北京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马未都在发言中表示,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保护,而是传播文明,把握“守正创新”这一法则、跟上科技革命的潮头,让文化“活”起来。具体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多出版书籍、举办展览,二是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鼓励深度参与。近些年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都是直接可见的创新成果。
潘鲁生:构建中国图像艺术体系的AI语料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分享了龙年贺岁邮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信息库不健全无法运用有效AI的经历,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一个艺术创作新时代,中国传统图形不应当在这个大潮流中“失语”。他提议,要构建中国图像艺术体系的 AI语料库,把传统文化造型形象通过积极的系统的机器学习和语言训练,填补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中中华图像艺术体系的空白,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系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作用,开拓中华传统艺术的虚拟传播空间。
庞茂琨:重视AI在艺术中的潜力 珍视人类艺术的创造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发言中表示,绘画技艺长久以来是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AI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绘画风格的模仿,因此AI的图像生成能力确实带来了一阵恐慌。但同时,AI的图像生成是要一种运算的结果,而不是个性的呈现,不具备真正的原创性,缺乏属于人类的情感、技艺、体验及对世界的反应。庞茂琨说,当意识到AI的局限性后,文艺工作者的发展道路就愈发清晰了。技术可以提升艺术创造的便捷性,但无法替代深入的探讨。AI的参与重新定义了艺术,为更新的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其实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艺术也变成了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该重视AI在艺术中的潜力,同时应该更珍视和支持不可替代的人类艺术家们,期待他们以独特感知创造力和情感来继续创作更多真正触动人心的杰作。
钱中华:积极利用AI技术 为文化交流注入新内涵
柬中文化发展交流协会会长、柬埔寨江苏商会原名誉会长钱中华在发言中表示,柬埔寨与中国都是有着辉煌文化的国家,多年来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4年是中柬文化交流,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交流注入新内涵。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柬埔寨用数字进行创新,激发新活力,同时艺术创作中,将柬埔寨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柬埔寨特色又有中国韵味的艺术作品。
辛礼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博物馆热”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在发言中表示,三十多年自己学习文物考古专业时,文物很“冷”,而如今博物馆“热”起来了。据他估测,2023年走进博物馆人次可能达到或超过我们全国人口的总和。他分享“博物馆热”的背后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二是政府和各界支持,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AI、VR、5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博物馆提供了创新的展示方式和增强互动性的机会,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体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共有19个系统、4个平台,对博物馆运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同时,“博物馆热”的背后也存在若干发展隐忧,其中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文博行业的新课题。
徐勃:运用新技术新理念 将“村超”打造为全球品牌
“村超”发源地榕江县委副书记、榕江县县长徐勃在发言中金句频出。他说,自古传播留不住,唯有真字动人心。“村超”传播的就是平凡人物真实走心感染真善美点点滴滴故事。“村超”让大家看到,群众的乐子是发展的路子,发展的路子要增强群众的乐子。徐勃介绍,榕江县运用新技术来打造数字经济,培育了1.28万个乡村振兴新媒体主播,与百度科技,与日本的索尼都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动全民来参与县域IP塑造,如今这个IP走出国界,吹到了非洲贝宁共和国。榕江县正与十余个国家联系,发起“村超”一带一路国际友谊赛,未来将积极谋划“村超世界杯”。
叶小钢:技术无法表达人类内心的独特体验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叶小钢在发言中表示,现阶段的AI技术可以还原古典音乐,但自己根据艺术实践来感受依然感觉无法替代人类。尽管技术可以以假乱真地模仿大师,却无法表达人类内心的独特体验。他说,AI可以在知识层面、效率层面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在人类终极艺术表达层面,技术无法创造出更伟大的作品。
叶小钢也表示,AI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可以帮助打破艺术的边界、制作符合时代特征、更加多元的艺术作品。
于冬:数字版权人也可以成为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冬在发言中表示,当今的AI技术尤其是Sora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缩短拍摄周期,大幅降低制作成本。他介绍,过去拍一个演员需要90天时间,现在只需15到20天就可以拍完,剩下的用AI技术的数字人来实现。个体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数字版权的人,将来这个数字版权人就可以是一个演员,甚至都不需要经纪人。此外,AI技术可以生成视觉画面来取代过去的场景道具、特效还原,大幅降低制作成本。AI技术还深刻改变了动画电影的制作。于冬介绍,中国正在制作全球第一部AI大电影。
湛如:运用佛教智慧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理解人工智能时代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二是关注伦理议题。湛如说,人工智能的设计之初本是工具,人类从一开始可以驾驭机器到如今面临着要被机器驾驭,该如何既让其发挥作用又保持人的主体地位?或许可以参考佛教中的慈悲与中道、无我与理他、圆融与智慧等理念。
梁晚年:面对AI 艺术家应保持清醒头脑
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著名艺术家梁晚年在发言中表示,AI等技术有助于艺术创作,同时也具有局限性,艺术家在运用技术来帮助创作、提升艺术形式、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创作更有特色的优秀作品。
梁中国:既重视品牌的商业价值 也重视品牌的文化价值
首席品牌官联盟主席梁中国在发言中表示,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其发展不断增强,自然而然也会形成品牌效应,全世界做得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就是奥林匹克这个文化品牌。同样,博鳌亚洲论坛本身也是一个优秀的品牌。在现实生活中,品牌也是一个刚需,是精准的沟通语言,在文化领域亦然。品牌即具备文化价值,又赋能商业文明,应当鼓励更多的品牌、品牌产品、品牌文化活动出现,这也是经济强大的标志。
王保胜:应对共同挑战 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媒体支持机构,以关注中国文化大家、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己任,与博鳌亚洲论坛积极合作,推动文艺界知名大家,通过文化论坛、名家艺术展、艺术家座谈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走向世界。
(责编: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