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 铜在朱炳仁的手中“舞动”起来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大胆创新 铜在朱炳仁的手中“舞动”起来

    2023-09-11 16:33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参与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铜工程的深化施工,他使铜元素的加入成为一大亮点,彰显了高蹈、浑厚、庄严的大国气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参与深化制作的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铜雕工艺精美绝伦



    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大厅的镂空花格铜屏风,充分展示东方古典之美



    江苏园博园铜建筑群中的南京园



    江苏园博园的徐州园铜瓦当



    江苏园博园的徐州园航拍图



    江苏园博园的徐州园入口



    江苏园博园的徐州园歌风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领衔参与了金陵小城的深化建造,他用铜对各处建筑之间进行衔接、点缀,通过精心打造,在金陵小镇古典的风格里,将铜融入到建筑体中,光彩夺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深化制作的杭州灵隐铜殿,八易其稿,历时400余天,计万余工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深化制作了河南洛阳应天门的铜工程,运用多种工艺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铜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洛阳应天门外立面夜景



    洛阳应天门一层遗址保护厅吊顶



    洛阳应天门一层遗址保护厅



    洛阳应天门六层紫微天宫顶部



    洛阳应天门城楼四、五层内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深化制作了上海静安寺铜雕,采用锻打技术和刻雕技术,解决古建筑铜雕艺术的美学需求,极具艺术感染力



    非遗铜文化品牌朱炳仁・铜西南地区首座铜屋——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在“蝶变”的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内铜质牌匾壁画、屏风摆设、门窗砖瓦,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朱炳仁重庆铜屋艺术走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为杭州学军中学文渊分校深化制作了文渊阁铜殿、铜门楼。铜殿按故宫文渊阁1:1的比例制作,古韵庄严的铜门楼,纹饰细腻,气势浑厚






    杭州学军中学文渊分校的精美铜雕,工艺精深,巧夺天工,尽显皇家书院的端庄典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领衔设计制作的最长铜壁画《浙东唐诗之路》震撼亮相“诗路高铁”,壁画长达108米,历时半年制作完成





    《浙东唐诗之路》铜壁画中的人物共77位,充分展 示剡中(今嵊州、新昌)的人文遗存,典故传说和精神风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深化设计制作的浙江大学求是书院铜牌楼,是中国最大的紫铜牌楼,明清式全铜制作,古香古色,庄严厚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深化制作的湖北大洪山慈恩寺金顶,采用唐式风格,内外全部为铜包结构,工艺精美生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深化制作的峨眉山金顶铜殿,殿门、瓦、柱、窗、壁皆用铜制,朝阳照射山顶时,耀眼夺日,称之为“金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为铜建筑峨眉山金顶上梁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有人将朱炳仁比作“东方的达利”,坚硬呆板的铜,在他的手里犹如画家手中的油彩,灵动而富有诗意。他开创的“熔铜艺术”使原本局限于铜铸造模具走上了自由的艺术殿堂。
           朱炳仁回忆说:“2006年5月25日,对于我来说是个悲喜交加的日子。”这一天,他参与的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却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宝塔的塔身、筋骨虽然保持完好,但首层屋檐被烧毁,大部分铜瓦被熔融。
           清理现场时,无限悲伤的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熔铜结晶体,而此种形态的铜所展现的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此后,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并在学界和艺术界引起热烈反响。
           传统的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铜只能在模具里成型,而“熔铜艺术”是让铜在1083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后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淌,待冷却成型后再经过敲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成为一件件姿态万千的艺术品。这样的创作方式,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理念和思想,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朱炳仁说:“青铜时代以来,铜的铸造都需要模具,这种‘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铜彻底从模具里解放出来,给了铜自由。”正如他的《舞铜》一诗中所言:“造化在舞铜中任性地发挥它的脾性,舞者在舞铜中理性地熔铸他的个性。立定,太极推手;转身,霓裳羽衣。铜终于舞起来了。天地无限,造化无穷。”
           事后,朱炳仁用天宁宝塔的部分熔铜铜渣,结合国画、书法及油画等多种技法,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熔铜作品——《阙立》,目前该作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内。而在随后的熔铜艺术创作中,熔铜结晶体又如同生动、丰富、流畅的笔墨线条,深浅浓淡、层叠交错。他的力作《宋画迷宫》是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铜画群,这件由58幅铜画组成的“迷宫”形态的装置艺术,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以熔铜的方式呈现宋朝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及美学意境。
           “青铜文化复兴的发展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走个性化之路”,朱炳仁说。他认为铜文化要继续深化升华,作品就必须体现创作者个人的思想内涵,展现对美、对生命、对哲学的思考,使观众在参观时,能通过青铜独特的东方艺术语言,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朱炳仁的熔铜作品《稻可道,非常稻》不仅包含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且在艺术语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以及西方绘画语言中的超现实元素。这正是熔铜艺术汇聚传统的中国艺术语言兼容西方艺术元素的直观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朱炳仁说。
     
    首创中国铜壁画 赋予熔铜生命力

           在现代经典建筑装饰中,不挂上一幅大型铜壁画,总好像缺少了艺术重器。在G20杭州峰会场馆里,就挂着朱炳仁创作的《遥望》等六幅铜壁画,最大的宽度达15米,这些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铜壁画也是一道尽显杭式韵味的绝美风景。
           历史上并没有铜壁画。故宫博物院180万件文物里没有,国家博物馆61万件藏品中也没有。那么中国第一幅铜壁画诞生在哪里呢?
           在浙江普陀山南海观音大殿里。
           1995年,朱炳仁受邀为佛教圣地普陀山制作铜壁画。整幅壁画108平方米,外面用弧形玻璃严密地围了起来。当朱炳仁在《观音图》面前放下雕刻工具的那一刻,90岁高龄的普陀山全山住持妙善方丈来到了现场,他细细察看,两个小时未说一句话。正当人们忐忑不安时,妙善却转过头来对跟在身后的朱炳仁说出四个字:“有价值啊!”从此,这四字真言宣告了第一幅铜壁画的诞生。
           1999年,大雁塔主持增勤法师决定请朱炳仁为大雁塔特制一幅铜雕壁画——《唐玄奘求法图》。在朱炳仁铜雕诞生之前的世界画廊中,人们几乎没有见到过一幅多彩的铜壁画。朱炳仁从《唐玄奘求法图》中,仿佛看到了铜与生命和精气、氧气的综合中,已不单单是原始单一的深古绿的氧化色了。
           朱炳仁第一次采用了紫金刻铜技艺,把铜分成不同的成色,令画面呈现出超凡的视觉感受和令人震撼的冲击力。当这幅多彩的铜壁画史诗般地展现于西安大雁塔的唐玄奘纪念馆时,人们在细读这108平方米也是迄今世界最大的铜刻壁画时,会发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枚数平方厘米的印章上篆刻着“朱炳仁”三个字。这是大雁塔所有艺术作品中唯一出现的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因为在增勤法师看来,“朱炳仁”这个名字与他的艺术一样不朽。
           2006年,朱炳仁从常州天宁宝塔的大火中创造了神奇的熔铜艺术。2007年,朱炳仁的第一批熔铜作品问世,即被艺术界高度关注,第一幅熔铜艺术壁画《阙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虽仅有0.5平方米的面积,但其中既有浮雕又有圆雕,既写意又写实,同时揉合了铜雕、国画、书法及油画多种技法。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价说:“朱炳仁的熔铜壁画真是意趣天成!高温熔化的铜的自然纹理和朱炳仁的传统铜艺术,再加上中国书法的点缀,运用油画的边框,就赋予这个工艺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而在随后的熔铜壁画创作中,熔铜结晶体又如同生动、丰富、流畅的笔墨线条,深浅浓淡、层叠交错,如收藏在文化和旅游部大厅的《百花齐放》、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含熙》。
           近几年,“铜雕父子”朱炳仁、朱军岷经过研究,借鉴传统画珐琅技艺,改进烧制技法,边画边烧,边烧边画,冷却、加热不断交替,创造出“琅彩铜画”这一全新的工艺技法。父子俩用铜笔挥洒出一幅幅清丽的铜刻小品,技法严谨,惟妙惟肖,以小见大,雅趣十足。哪怕经历百年岁月,也能保持明亮艳丽的色泽。
     
    108米铜壁画亮相“诗路高铁”

           2022年年初,在新建的嵊州新昌站的检票出口通道上,一幅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壮丽全景的紫铜浮雕壁画震撼亮相。壁画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团队设计制作,为即将开通的杭绍台高铁增添多彩的非遗魅力。
           壁画长108米,高3米,是中国第一幅将传统的唐诗之路文化与现代的高铁文化结合起来的巨幅铜雕艺术品。壁画采用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制作,是我国目前最长的紫铜浮雕铜壁画长卷,在全国高铁站中也是罕见的宏伟巨制。
           这幅艺术长卷以钱塘江西陵古渡为起点,天台华顶为终点,以王羲之、谢灵运、王子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史名人形象为主,加上浙江潮涌、剡山望月、天姥梦寻等“二十四景”协调搭配,充分展现剡中(今嵊州、新昌)的山川名胜、人文遗存、典故传说、咏剡诗篇和精神风骨。
     
    突破传统技艺 创立山水铜印

           书法之余,朱炳仁还精于篆刻。作为西泠印社建社百余年用铜治印第一人,他突破传统技艺,创立山水铜印,如墨随形,以残缺、沧桑共存的梦幻美赢得了印学界同仁的一致认可。
           铜印,古亦称“金印”。铜印章起源于东周,年代久远,而且使用范围广,被历代官员与文人所喜爱。
           铜印是石印之祖。但刻铜印比刻石印难度更大,刻铜的效率也比刻石低很多,且需要揣摩、谋划、规制的时间更长。
           朱炳仁化笔为刀,所刻印章布局大方,富于变化,融笔法、刀法于一体,富于金石气。朱炳仁还突破了铜印章传统的制作技艺,创立随机熔铸工艺,以此法创作了山水铜印。铜印表面有独特的高山流水肌理纹,印纽的形状千姿百态,恣肆狂放,每一枚印均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
           随着他的造诣越来越深,名声也越来越大。如今,朱炳仁已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3年,朱炳仁参加了在法国卢浮宫举行的“中国书法艺术邀请展”。
           为弘扬印学文化,2016年2月,他推出“熔山铸海”铜印篆刻品鉴会,展出近百枚铜印珍品。这是西泠印社112年来第一次举办的铜印个展。展出的每件作品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有机构大印、杭州话印、肖像印、名人印、闲章,以及藏印六种。包括朱炳仁特为故宫博物院、寺庙等机构量身铸造的铜印,各国领导人肖像铜印,福禄寿吉万金之言的闲章铜印。
           如今,铜印收藏已成时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方丈、普济禅寺道慈方丈、玉佛禅寺觉醒方丈,马云、李连杰、张国立、崔永元、朱权、范迪安、吴为山,以及连战、吴伯雄、美国前总统卡特等均收藏了朱炳仁铜印。还有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均收藏了朱炳仁为其亲篆的达十五斤重的铜玺印。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